close

18歲起,你的格局不一樣.jpg

 

 

我在高三升大一的那年暑假買了這本書

這個標題根本就是為了那個年齡的我們而設計的

但是我卻遲遲到了現在

大三升大四的暑假才將這本書看完  QAQ

 

其實在大一大二的部分

占整本書的篇幅並不多

略略看過大標題喚起以前曾經看過的記憶之後

我決定從大三開始讀起

「最後機會去做任何想做的事」

這是這個部分的第一個大標題

在回顧我大一到大三的生活

目前我確實覺得大三是最輕鬆的時期(至少對商學院的學生來說)
(但我已經過了  QAQQQQQ)

大一大二有很多的基本科目要奠定

如果大一大二沒有被當的太多的話

大三開始必修就會開始減少

基本上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就很多

因此可以好好去嘗試任何想做的事情

而且很有可能最沒有負擔
(出社會後就要開始擔心錢、工作、結婚等壓力)

而大四的話,基本上就要為了工作或研究所申請開始準備

所以也不像大三的負擔較少

 

總之,我整理了兩個最大的心得:

 

一、問自己「為什麼不?」

我們常常會問自己「為什麼要做這件事?」

背後的意義到底是甚麼

又或者是,做這件事可以帶給自己甚麼利益

這樣自問並不是不好

但是一旦我們想不出一個可以說服自己的理由

就容易放棄

 

然而問自己「為什麼不能/不要做這件事?」

似乎不需要一個理由

就可以促使自己去嘗試一件新事物

然而並不是要我們做任何事情都埋頭苦幹

或是盲目的去做一些真的沒有意義的事情

因此有了第二個重點

 

二、思慮長遠

或許是經歷過美式教育的影響

作者在做任何事前相較於台灣一般的大學生

都會非常謹慎以及長遠的思考

然而要有長遠的思考

得先知道自己未來想要做什麼、想要到達的地方

我們才會知道自己該往哪去

該在我們的大學四年內填塞甚麼東西

若是不曉得自己要甚麼呢?

那大學四年內的目標

就是努力的嘗試任何可能幫助你找到未來目標的事物吧!

有了目標,下了決定之後

就開始做完善的準備

而且不要後悔

因為任何的選擇都是要付出代價

 

 

 

在看這本書的時候

就會覺得作者非常的有勇氣跟有GUTS

勇於挑戰與嘗試

而自己卻還停留在原地

可惜時間已經過去了.......

但是我認為不變的就是作者想要傳達的精神

當然希望我們能夠越早開始規劃越好

而我現在才21歲也不算晚

絕對不要像書中所提到的理化老師

年紀才30出頭,結婚沒多久,小孩也才剛出生

就開始感嘆:「我們這一代就這樣了,未來靠你們了」

難道剩下四、五十年的時間

就要照目前這樣繼續過下去嗎?

 

我非常的推薦這本書給高三升大一的學生閱讀

這本書就像是為你們量身訂做的

淺顯易懂而且十分真實

完全不美化你們未來可能面臨到的問題

 

當然,

我已很推薦給迷失目標的大學生

以及在職場上覺得疲憊沒有熱情的大人們

我們確實都很平凡

但是我們也擁有能夠追求與實踐夢想的權利

例如:成為一個不平凡的人

 

「不要那麼快就妥協了你的人生,

不要那麼快就說出『人生大概就是這樣了吧』這句話。」

最後以書中的這句話作為結語

共勉之

 

 

 

 

 

 

 

 

Fine.

2016.06.30

arrow
arrow

    家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